山东科技大学纪检监察网 >> 网站首页 >> 廉政教育 >> 廉政文化 >> 正文

独在异乡做清官

  • 点击量:
  • 发布时间:2022-01-05
  • 作者: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

中国古代从西汉起就设立与实施了任官回避制度,官员不得在自己的家乡或邻近地区任职,因此背井离乡、异地任职者甚众,其中许多人不带家眷赴任,孤身在外。翻阅史料,其中不乏别妻离子为百姓、独在异乡做清官的故事,今撷取几例,以资共勉。

东汉王良出仕前在家教授学生,声名远扬。光武帝刘秀千方百计邀他出山,入朝后官拜大司徒司直,负责监察百官,地位崇高,俸禄也十分优厚。王良在任上恭谨节俭,“妻子不入官舍,布被瓦器”。《后汉书》记载,司徒史鲍恢有事到东海,经过王良老家,看见一农妇穿着布裙,拖着柴草从田里回来。鲍恢自报家门,对她说自己是特意来取书信,要见您家夫人。农妇说:“我就是。我苦于劳作,没有书信要带给夫君。”鲍恢于是下拜行礼,叹息而归。王良在京做官,家中却如此清贫,“闻者莫不嘉之”。

三国时期的吕岱一生勠力奉公,为孙吴开疆拓土,功勋赫赫。在交州为官时,别妻离子,孤身一人。他“清身奉公”,多年未给家中钱财,妻子儿女饥饿困乏。孙权听说此事后叹息不已,跟群臣说:“吕岱出征,身处万里之外,为国家勤苦办事,家中如此困顿,而我未能及早知晓。你们身为股肱耳目之臣,竟也不知道,你们的责任哪里去了?”于是加倍赏赐吕家钱米布绢,每年都有一个固定的数目。吕岱公而忘家,虽苦虽贫,却赢得了朝廷的认可和敬重。

南朝有一个叫孔奂的官员,是孔子第三十一世孙,以“梗正”而著称。他曾担任晋陵太守,晋陵就是今天的常州一带,殷实富足。在孔奂上任前,几任太守“多行侵暴”,百姓多有怨言。孔奂以清白自守,他上任时没有携家带口,只乘一只船来到郡中,所得俸禄刚到手就分送给孤儿寡妇,百姓感动而高兴,称之为“神君”。郡中有一个富人殷绮,见孔奂生活素俭,来到他家中,要送给他一件衣服、一床毡被。孔奂说:“太守俸禄不少,怎会置办不起这些东西呢,但百姓生活困难,不容我独享温饱呀。有劳您的厚意,希望您别再烦扰。”孔奂守住的是清白,得到的是民心。

明朝的张宗琏是清官况锺举荐的一位贤才。他也曾在常州为官,不携妻子,病重请医时,室内连灯都没有。书童从外面要了一点油来点灯,宗琏令他立即退还。生活清贫如此,可张宗琏为民请命却豁得出去。一次,朝廷派御史李立去整理江南军籍,令张宗琏随从。李立听信一些狡猾之徒的话,多次强制平民充军,宗琏屡次争辩,李立为之恼怒,他立即“卧地乞杖,曰请代百姓死”,以免株连更多人。直到病逝时,张宗琏也没能与远在吉水的妻儿见上最后一面,病逝后,“常州民白衣送丧者千余人,为建祠君山”。

清代官员陈瑸与海瑞、丘濬并称为“岭南三大清官”。在他乡为官“凡二十年,未尝挈眷属,延幕宾”。他的儿子想去探望他,因没能力凑足旅费而难以成行。他常以瓜果蔬菜为食,被康熙称为“苦行老僧”,“天下皆称其清”。陈瑸不仅廉政,而且勤政、善政。他在康熙年间担任过台湾知县,治台期间多有善政,“一禁加耗以苏民困,一禁酷刑以重民命,一禁馈送以肃官箴,一粜积谷以济民食,一置社仓以从民便,一崇节俭以惜民财,一先起运以清钱粮,一饬武备以实营伍,一隆书院以兴文教”。

元朝文学家魏初在《送杨季海》诗中写道:“交亲零落鬓如丝,两袖清风一束诗。”这两句正是对古代那些身处异乡、廉洁自律的清官廉吏的赞美。他们以公事为要,虽有“交亲零落”的孤独、有“鬓如丝”的辛苦操劳,但能做到为官一任、造福一方,其“两袖清风、实干为民”的精神品格值得称道。(徐荔)